驕傲月2025:三位移民社群代表講述LGBTQ真實人生,共築多元社會的希望與韌性

AACYF/旧金山/洛杉矶,2025年6月20日 – 六月是驕傲月(Pride Month),全美各地舉辦遊行與活動,支持LGBTQ族群展現身分、爭取平權。在這個象徵多元與包容的時刻,美國社區媒體(American Community Media)於6月20日舉辦線上座談會,主題為“Personal Perspectives on PRIDE”「以個人視角談驕傲」,邀請三位講者分享他們在種族、宗教與性別交織的身分中,如何走出自我、面對挑戰、創造連結。

  • Aruna Rao, founder and Executive Director of Desi Rainbow

拉奧:讓移民家庭從恐懼走向理解,驕傲就是重建彼此的橋梁
Desi Rainbow Parents & Allies創辦人拉奧(Aruna Rao)分享,十年前她的兒子出櫃為跨性別者,讓她這位印度移民母親感到震驚與迷惘。「我去參加家長支持組織時,房間裡我是唯一的棕色臉孔,沒有人理解我作為移民母親的恐懼。」

為填補文化與語言的鴻溝,她創立Desi Rainbow,為南亞裔家庭與LGBTQ子女提供資源支持。疫情後轉型為線上社群,至今已拓展至全美與海外,成為無數「性別難民」年輕人的依靠。

她指出,在保守政策壓力下,美國多州限制未成年人接受性別肯認醫療,有資源的家庭被迫搬遷接受治療。「這不是旅行,而是被迫逃離。很多鄉村家庭連跨州的交通費都負擔不起。」她引用丈夫對兒子的第一句話作結:「我不懂這一切,但我愛你,這點永遠不會變。」

  • Richard Rodriguez, award-winning author who came out in 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Days of Obligation’

羅德里奎茲:同志身分讓我得以想像更廣闊的世界
墨西哥裔作家羅德里奎茲(Richard Rodriguez)自承從未參加過同志遊行,「我只是在Market街過馬路時偶然經過。」他成長於天主教家庭,從一場電影中對男性角色的情感反應開始認識自我。他形容,同志身分並未讓他痛苦,反而打開了文學世界的大門,「它教我如何跳脫墨西哥裔工人階級的侷限,自由地想像自己。」

他也提到,即使至今仍有媒體在介紹他時刻意避談其性傾向,彷彿同志身分與文學創作無法並存。「我曾談過同志議題,但文章完全被刪去那部分。」儘管如此,他認為驕傲的意義不在於遊行與熱鬧,而是讓LGBTQ族群被認真看待——作為作家、運動員、信仰者,而不是刻板符號。

  • Helen Zia, journalist and activist for Asian American and LGBTQ rights, and  founder of the Vincent Chin Institute

謝漢蘭:驕傲,不只是歷史,而是當下的生存策略
華裔記者、社運人士兼Vincent Chin Institute創辦人謝漢蘭(Helen Zia)回憶,她在新澤西州成長時,亞裔族群稀少,而同志身分更是禁忌。「你可能會因此失去工作、孩子,甚至生命安全。」她談到在1970年代一次「女同志審問」,當時的亞非拉裔運動圈質疑她的性向,使她感到極度孤立並選擇封閉自我,「我關上了那道通往自我的門。」

多年後,她向母親出櫃,母親坦言「早就知道了」。2010年,她與伴侶在舊金山合法結婚,母親也出席了婚禮,並對媒體表示:「我六個孩子都找到了幸福,這是我最大的願望。」對謝漢蘭而言,驕傲不是過去式,而是讓她作為一位同志、有色人種、移民子女,得以完整地活在社會中的權利與尊嚴。

她強調,在美國當前的政治氛圍下,這樣的權利岌岌可危。從墮胎權判例遭最高法院推翻,到同性婚姻與跨性別庇護者受打壓,「驕傲」仍是對抗沉默與歧視的力量。

共同的訊息:驕傲尚未完成,它仍在發聲與抵抗中
三位講者的經歷雖各異,但都強調跨文化、跨世代的真實故事是最有力量的教育工具。從謝漢蘭的「三重身分」困境,到羅德里奎茲在文學中尋得自由,再到拉奧為移民父母搭建理解的橋梁,他們都證明了:驕傲,不只是慶典,更是連結、是信念、是未竟之業。

當店家懸掛彩虹旗,這些移民聲音提醒我們:多元與包容的未來,需要每一道顏色都被看見、被聽見、被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