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之一 —— 一段不悔的青春
编者语:第一次真正了解南侨机工,是在赴海南兴隆华侨农场进行水灾捐助的2010年。在知名华侨郑文泰先生的热带花园,与先生座谈时,听先生真切的讲述了一位在他花园工作的老司机的故事。老人家已经作古,但却让郑先生对南侨机工有了最真实的感受。同时,让这份尊敬转递给我,兴隆华侨农场现在还有南侨机工的后代。总想找个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终于在侨海家园这个栏目把那段不悔的青春故事,讲给大家听。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可以掌握驾驶技术的,一般家里都会有汽车,在当时也决非汽车普及的时代,为了祖国的需要,放下优厚的生活参加到救国的行动中,无需豪言壮语。他们代表了800万东南亚华人华侨的爱国心。
南侨机工,一个让人骄傲的名字
抗战爆发后,日军侵略沿海城市,国民政府集中了陆军精锐于上海与敌展开了激烈战斗,上海是当时中国的重要工商业城市——经济重镇。由于日军的侵略,沿海的大量工商业工厂和银行等,纷纷从沿海迁往内地,中国守军的殊死抵抗,为这些工商业工厂和银行的搬迁争取了一定的时间。其中大批工厂就迁到了云南昆明,由于地处大西南,昆明就成为了抗战的大后方。当时在昆明重建的工厂就有几十家之多,主要从事钢铁和军工产业。伴随工商业工厂等一同迁徙的还有大量的人员,西南地区人口猛增。但是当时中国的军工生产能力比较落后,可以制造一些良好的轻型武器,但是向飞机和坦克、卡车等重型装备,则依靠外界援助或者对外购买;还有生产原料和迁徙人员的日常生活用品。
中国当时沿海重要港口基本都失陷,而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也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先后断绝。国民政府考虑了可能出现的上述危机,于1938年年底修建了一条从昆明至缅甸的公路,公路和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通缅甸的仰光港,这就是滇缅公路。本来公路是为了抢运国际援助和国外购买的物资而紧急修建的,但是在公路竣工后,公路就成为了当时中国和外界联系的重要公路,不仅要负责抢运军事物资还要运输工业生产原料和大后方人民的生活物品。
国民政府成立了“西南运输处”负责相关运输事务。而运输处成立以后的第一要务便是大量地招募和训练司机,于是,大量的司机被政府派遣至缅甸仰光接车,将国外援助和购买的汽车、卡车等组装完成,并且载上物资,驶回西南大后方。有了汽车,滇缅公路才能发挥作用,从1939年至1942年的三年期间,滇缅公路一共抢运回国一万三千多辆汽车。当汽车有了保障的情况下,司机严重匮乏的情况便出现了,这时旅居海外的华侨向祖国伸出了救援之手。东南亚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得知祖国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之后,发出了“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与国家一同战斗。通告马上得到了响应,众多爱国华侨踊跃报名,有的甚至放弃了当时的优越条件,当时志愿回国援助抗战的华侨前后共有3192人。他们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先后9批回国。
根据当年第二批回国的南侨机工,王亚六老先生的回忆,当时在新加坡的码头马六甲,送别场景人山人海,连当时很多外国友人也来送行,那一批回国的南侨机工共500人左右,他们站在船的一边挥手告别,船都歪了。
当南侨机工们到达大后方之后,都要进行两个月左右的军事训练,根据老人回忆,这些知识之中,防空知识最为实用,防空知识在他们以后于滇缅公路上抢运物资之时,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拯救了很多机工的生命。在前面几批南侨机工已经投入到紧张的运输工作和修理工作的时候,后面几批南侨机工们也紧跟着前往祖国。
由于抗战形势的越发严峻,大后方新组建的军队也要通过运输队,将他们送往前线,投入战斗。大西南的路崎岖难走,公路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南侨机工们在之前的工作中,大多是在城市的道路上开车,可是到了大西南地区之后,就得掌握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车的技术。因此,在行车过程中,事故也会偶尔发生,车毁人亡。
据说当时公路上很多人都能一眼就认出南侨机工们来,对他们印象深刻。因为他们总是比较有讲究的,尤其头发总是一丝不苟。当年他们睡觉时都会在头上罩一个网兜把头发扎起来,不使头发散掉,早起之后只要进行简易的梳理就可以了。
滇缅公路运输的黄金时期,没有延续一个很长的时期,由于日军侵略的加剧,东南亚和中国国土的逐渐沦陷,日军已经可以对滇缅公路的全线进行空袭了。 一开始敌军就想方设法要将公路切断,断绝外界的援助和当时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为了有效的断绝公路的运输,日军重点在公路的咽喉要道进行轰炸,也对来往的车辆进行轰炸。道路两旁的居民们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昌淦桥架设于澜沧江上、惠通桥架设于怒江之上,这两座桥梁是敌军攻击的重中之重,滇缅公路关系重大,一刻也不能停止运转,两座大桥几经破坏,在敌空袭之后,抢修队便马上开始修复工作。1941年1月,日军飞机第14次轰炸昌淦桥,这座满目疮痍的大桥被彻底炸断。得手之后,敌通过电台宣布,滇缅公路断绝,3个月内无通车希望,一时紧张的气氛开始蔓延,但在不久之后,滇缅公路即恢复了运输和通车,南侨机工们其他运输队伍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运输工作。
原来抢修队已经事先考虑到大桥可能在敌人越发频繁的轰炸中被炸断,所以已经想到了替代办法,采用空汽油桶和木板做成渡船,然后司机们只要将汽车开上渡船,在将渡船拉过河即可。后来,又使用了空汽油桶和渡船所搭建起来的浮桥以提高通行能力。
在运输过程中,车队经常也遭遇敌机的轰炸,南侨机工的司机们,要冒着敌机的轰炸在崎岖难行的上路上开车,便更难了。当时公路修建之后便立即投入使用,并非如现在的现代化公路一样。有的南侨机工便在空袭中壮烈牺牲。 高强度的运输任务和紧张的生活,加上汽车也有时穿行于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南侨机工们也有些因为疾病而牺牲。
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如今87岁的谢章农和儿孙们安静地生活在万宁龙滚镇青山园村。 1995年,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给谢老颁发了《荣誉证书》。当年回国的海南籍南侨机工只有少部分回了海南。回海南的这些南侨机工中,很多已经去世。他非常想念这些一起战斗过的海南籍南侨机工。
他说:“当年我们从南洋回来,就是一个目的: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不当亡国奴。我对国家的贡献不大,能活到今天,无怨无悔。”
到2006年海南岛上还健在的南侨机工,仅有三位,他们是谢章农、黄迎风和吴惠民。黄迎风(别名:黄万全)老人已有92岁高龄。黄老是个有一定文化的南侨机工,早在几年前,他就已经把自己回国抗战的经历写好存放在柜子里,“文革”中的一些相关档案也都一一保留。他并没有遗忘这些他曾经洒下热血的地方,也是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地方。老人在他的抗战回忆录中,开篇即这样写道:“我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归国抗日的第七批华侨机工服务团机工,名为黄迎风,又名黄万全。现年已过古稀,是东方县农机厂的退休工人,我在这日暮西山的余辉里,与儿孙们共享和平年代的宁静,美好时光,安居乐业的生活。看到我下一辈这么幸福、欢乐、无忧无虑地工作与生活,我常常禁不住地想起过去,想起我的青年时代——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起那抗日时期救国救难的岁月,想起那些与我同生死、共患难的英勇牺牲的战友们。虽然时间已过半个多世纪,但岁月的变迁,却磨不掉那往事的记忆。”
不难看出,黄迎风老人是一个有文化的南侨机工,在十年前就用文字写下了自己难忘的南洋机工回国抗战的史实,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在回忆录中,他是这样描写回国前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的:“为了建成滇缅公路这条运输线,祖国当时紧急号召海外侨胞,凡有开车与修车经验的青年机工,愿意者归国服务,共赴国难。这是海外赤子报国的机会,这是考验侨胞是否爱国的试金石。果然,在很短的时间内,侨胞机工报名者愈几千人,我与公司的另一名司机何启富报名时,落在第七批回国。
“在报名前,我也有过深深的思考:(1)我这一次去,便是切断了我目前满意的工作与生活,将来不可能复得,万一有失,家庭由谁管?国是五亿人的,多我一个人、少我一个人不见得要兴亡;而家是我一个人的,无我不堪设想。(2)我是一个年轻力壮的炎黄子孙,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应该为民族的生存贡献个人的一切,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有国才有家,国亡家难存,即使是国亡后家尚存,也只能当亡国奴,有何幸福?(3)我爱国吗?眼看着祖国沦陷而无动于衷么?我贪生怕死吗?只想到个人的享受吗?不!经过深刻的思考,我认定只有打败敌人,才能救国救家,所以,我决定报名归国抗日。南洋生活虽好,但我的心已为祖国患难所占据,能为祖国开一车士兵上前线抗敌,能开一车军火上前线杀敌,不也是英雄么?
为了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国民政府的交通部先后花费巨资,购买先进设备和物资,准备将滇缅公路铺设成柏油路面。1942年3月,正当公路的西面的路段进行铺设的时候,日军对缅甸发动了突然进攻,仰光港的大批没有来得及运输的物资被日军缴获,随后日军向北推进,并且打败了前来保卫的中、美、英联军,5月攻入云南境内占领了怒江以西的地区。1942年5月以后,滇缅公路的运输彻底断绝,公路上原本繁忙的司机和车辆变得多余了起来, 南侨机工们和众多司机则被解散。突然的失业,使得南侨机工们十分狼狈,在大后方举目无亲,再加上东南亚地区也基本被日军占领,无法再回去。所以在1942年的下半年,南侨机工们基本都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清苦的岁月。一些南侨机工们便是在那段日子中成了家。
1985年,云南省政府,在昆明西山为南侨机工们修建了一座“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碑高9米,大理石贴面。以此来纪念那些毅然回国为祖国抗战服务的华侨赤子。纪念碑的碑文上这样写道“当年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共有三千多人。有一千多人因战火、车祸和疾病 为国捐躯,另有一千多人在战后回到居住国,而剩下来的一千多人则一直留了下来。目前,幸存者不及百人……”。陈嘉庚先生生前一直对那一千多名南侨机工的牺牲感到不安,他嘱咐后人,每隔几年要去云南昆明代他祭奠那一千多名长眠于云南的华侨青年。2002年清明节,云南电视台拍摄了陈嘉庚先生的孙子陈立人先生来到昆明祭奠南侨机工,并且和南侨机工们的后人见面的情况。
如果滇缅公路意味着抗战的物资保障,那么那些归国服务的南侨机工们就是运输这物资的人,1939年至1942年的三年时间,滇缅公路一共抢运了50多万吨军需物资和1万5千多量汽车还有那些无法统计的其他物资及用品,根据统计,抗战中中国军队的物资和装备几乎有一半是通过滇缅公路运进来的,而运输着这些物资的汽车,正是由南侨机工们和其他司机一起驾驶的。他们为抗战做出的贡献,正如“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底座上书写的四个大字“赤子功勋”。中缅边境的畹町桥,位于滇缅公路与史迪威公路的交汇点,也是滇缅公路国内段的终点。(小妮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