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

作者:彭越关 (抗联第7军1师政治部主任彭施鲁将军之子)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的8月9日,以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统领的150万苏联红军,向盘据中国东北十四年之久的日本关东军发动了全面进攻,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曾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一周后的8月15日,迫使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告投降。在这段恢宏的抗战史诗中,有一支鲜为人知的中国部队的身影,他们作为150万苏联红军的向导和特遣队,为战胜日本关东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这支中国部队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这里借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简略介绍一下人们以往并不熟知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

 

  • 东北抗联教导旅成立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之后,东北各界人民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自发的组建起抗日义勇军,曾一度发展到三十万之众。当时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还没有自己的武装。中共满洲省委一边积极支持和指导抗日义勇军的抗日斗争,一边开始组建由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32年底至1933年初,中共领导的各支抗日武装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36年,这些抗日武装统一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抗联逐步发展为十一个军,后整编成三个路军。

1936年,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东条英机为扑灭中国东北的抗日火焰,主持制定了《三年治安肃正计划》,一方面调集几十倍于东北抗日联军的军、警、宪、特对抗联施行不间断的围剿,另一方面以“集团部落”阻断抗联与东北人民的血肉联系,迫使其失去后援,以切断抗联的生命线。1938年后,抗联进入最艰难的时期。为坚持抗日,抗联领导积极通过正式渠道寻求苏联援助的同时,部分部队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零星越境进入苏方以求得暂时的休整,这样东北抗日联军便与苏联远东军开始了接触。

在前苏联方面,由于日本关东军先后挑起张古峰、诺门坎事件,让红军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意图保持高度的警惕,认识到苏日之战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在加强训练远东军的同时,也希望能获得抗联这支熟悉东北日军情况的部队的支持。

由于抗联熟悉日军在东北的战略设施、军事布置,抗联战士的中国人身份,具备日后侦察、情报工作的便利条件。特别是在留西科夫的叛逃给苏联远东对日情报系统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下,苏联快速重建远东情报网的可靠选择就转向了抗联。从1938年下半年开始,苏联远东军便主动寻找东北抗日联军。

 

  • 东北抗联教导旅组建始末

 

1939年4月15日,伏罗希洛夫和贝利亚在关于给予中国满洲游击队运动援助的命令中提出了“在中国游击队领导请求的情况下给游击队提供武器、弹药、粮食和药品方面的援助以及领导他们的工作”的新政策,并要求从扣留的游击队员里派一些经过审查的人回满洲进行侦察活动,并向游击队提供帮助;责成内务人民委员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局局长、滨海边疆局局长和赤塔局局长全力协助军事委员会开展工作,其中包括审查和挑选从满洲方面过来的和被拘留的游击队员,把他们交给军事委员会以做侦察工作并把他们派回满洲。

随即7月份他们将被扣押在哈巴罗夫斯克一年半之久的东北抗日联军军长赵尚志、戴洪斌、祁致中及一百多位抗联指战员解押,并提供武器装备让他们重返东北战场。1939年苏联远东军又派专人进入中国东北,寻找抗联领导人周保中,请其入苏。

1939年底,周保中、冯仲云、赵尚志在哈巴罗夫斯克召开吉东北满联席会议。这就是被史学工作者称为的第一次伯力会议。会议的第二阶段是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边疆区及远东军共同协商合作,形成“三一九指示提纲”。至此,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建立起正式合作关系。1940年9月,苏联与东北抗联的联络人王新林邀请抗联各军领导年底到哈巴罗夫斯克开会,这就是史称的第二次伯力会议。

1940年底,第二次伯力会议同期,由于斗争环境的持续恶化,根据第一次伯力会议苏方的允诺,抗联大部相继越境入苏并组建南北两个野营进行冬季休整,准备第二年开春重返东北抗日战场。1941年初,第二次伯力会议后,有的部队已先期返回。4月13日苏、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为遵守条约苏方停止安排抗联主力继续返回,这一决定使抗联指战员思想出现波动。周保中一边做指战员的思想工作,一边与苏方协商,在充分理解苏方的前提下建议组织小部队返回东北坚持斗争。这一提议得到苏方认可,因为小部队也是对日进行军事侦察的最佳组织形式。在此后的几年中,抗联的十几支小部队不间断的返回东北,坚持抗日武装斗争以及对日本关东军的军事侦察。

在主力部队的大部在暂时不能返回东北战场的情况下,抗联随即展开了军事训练,特别是1941年7月抽调部分指战员进行了一个月的空降训练。这一训练科目让东北抗联的指战员感到既新鲜又兴奋,训练的成绩尤其令人振奋。为使部队更有效地提高军政素质,周保中考虑将南北野营的人员集中,组建一个学校或教导队性质的机构,对部队进行有计划而又系统的军政整训。从1942年上半年开始,周保中与苏联远东军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和筹备工作,最后决定组建东北抗联教导团并报苏联最高统帅部。斯大林在批复报告时建议将教导团改为教导旅,这样对训练和部队供给更有利,不足人员可抽调和征召一批远东军及远东地区俄籍华裔青年补充。同时授予该教导旅以苏军番号“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王新林在向周保中解释时说:第一是保密,即不在日后的公文中出现东北抗日联军的字样;第二将教导旅列入苏军的财务计划,使部队的供给得到保障。周保中接納了这一建议,1942年8月1日教导旅正式建立。

 

  • 东北抗联教导旅的军政整训

 

苏联远东军司令员阿巴納申科大将对教导旅的建立指示:1,中国特别旅(东北抗联教导旅)成立的目的是培养中国东北各省的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军事干部,“一旦满洲大转变处于新环境时,中国特别旅应起重大作用,成为远东红军与中国红军之连锁,从而使中国东北民众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因此,旅的建立,必须加速训练,完成任何时期的战斗准备。”2,旅的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不但要“领会战略战术与游击运动的原则原理与经验,同时必须精通现代各种兵器技术技能。” 3,必须特别注意“构成战斗的神经系的通信联络,因此,旅应培养数目众多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干部。”“旅的全员应是将来东北建大军之基干。希望努力完成此项任务。”教导旅组建时,从远东军抽调一批军官编入教导旅作为军事教官。全旅编为四个步兵教导营和两个直属教导连(廹击炮连和交通连),1943年交通连改编为通信营。旅长:周保中(少校,1943年晋升为中校),政委:张寿篯(少校,1943年苏军改为一长制后改为政治副旅长),副旅长石林斯基(少校,后晋升为中校),巴达林(少校),参谋长:杨林(沙马尔钦克大尉),副参谋长:崔石泉(崔庸健),第一营营长:金日成(大尉),政治副营长:安吉(大尉),第二营营长王效明(大尉),政治副营长:姜信泰(大尉),第三营营长:许亨植(许亨植牺牲后王明贵上尉继任),政治副营长:金策(大尉),第四营营长:柴世荣(大尉,后由姜信泰继任)。政治副营长:季青(上尉)。教导旅组建后,除派遣的小部队和在东北坚持斗争的部队外,全部转入军事政治整训。为其圆满完成东北抗日斗争的历史使命,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此后的军事训练方面已不同于野营时期,具有正规化、现代化的特点。在苏军军事教官的指导下,参照苏军《步兵训练大纲》结合战时需要和东北抗日战争的实际,有计划地进行现代化及特殊军事技能的训练。其训练课目包括步兵常规的射击、投弹、刺杀外,在特殊军事技能方面有无线电通信、爆破、徒手格斗、武装泅渡、滑雪、空降(跳伞)、汽车摩托车驾驶、识图、绘图、军事地形、照相、野炊、战地救护、侦察、警戒、架设铁丝网、步兵班排的进攻与防守等;每年的冬季以滑雪训练的方式进行野外拉练,在行进途中要完成多种课目,如战斗编组、战斗警戒、遭遇战等训练。在军事训练上周保中特别强调射击,他要求每一名指战员都要成为朱德式的神枪手,因为在现时战争的条件下,射击仍然是最有效消灭敌人的手段。所有训练课目都为小部队派遣返回东北进行军事侦察提供了保障。到1944年,教导旅已经能独立完成指挥营、连攻防对抗的演练。

为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加强组织纪律性,教导旅以多种形式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中国历史》、《中国革命斗争史》、《联共(布)党史》,中共中央《关于増强党性的决定》、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斗争的战略问题》、《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周恩来的《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斗争》,朱德的《建立东方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新华月报》和《救国时报》等,都成为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教材,以讲课、自学、讨论、出壁报及文艺演出的形式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仅扫除了文盲,还使部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作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 东北抗联教导旅在对日最后一战中的奉献

 

194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年。5月德国战败,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西部战线胜利结束,盟国遂将全部力量集中到对日本法西斯的最后一战,苏联开始筹备对日的远东战役。

在此期间,教导旅加紧了军事训练。周保中参加了苏联远东方面军的最高军事会议接受任务,7月教导旅抽调290名指战员进入东北,对日本关东军的三道防线、十七个筑垒、驻军、铁路、公路、机场、河流、桥梁等,进行了最后的战略侦察。经汇总上报苏联远东方面军及最高统帅部,连同几年来的军事情报经苏联最高统帅部的情报部门综合分析后编印成《日本关东军战略要图》,发到苏联远东方面军连以上干部人手一册。教导旅的营区内几乎每天都有苏军指挥员来了解东北的情况,每次他们都能得到中国指战员的热情接待和讲解。

同月,教导旅340名指战员又被分别编入苏联远东方面军的第一、第二和后贝加尔三个方面军,做为战时的向导和翻译,于8月9日凌晨引领苏军的先头部队首先进入东北。接着,8月9日夜160余名指战员分编成几十个特遣小分队,分乘四架飞机空降到东北的指定地域,每个小分队配备无线电报话机,将所在区域日军动向报告给苏军指挥机关,指引苏军对日军的炮击和空袭。

在远东战役中最艰苦的虎头要塞、东宁要塞的战斗中,都有东北抗联教导旅指战员的身影,几百名教导旅指战员牺牲在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一役中。由于战斗进展出乎预料的顺利,原准备编入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战斗序列的东北抗联教导旅的主力部队,跨过黑龙江向佳木斯攻击的计划已没有意义,经研究决定改变行动计划,即教导旅的中国指战员编成几十个工作组,随苏军进驻57个战略要点,以当地苏军卫戍区副司令的身份协助苏军开展工作。根据东北党委员会的指示:回到东北后迅速组织开展建党、建军、建政工作,将东北抗日联军改组为东北人民自卫军。

战后,苏联远东方面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专门给东北抗联教导旅发来电报:“八十八旅英勇的中国战士们,感谢你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情报,为我们远东军进攻中国东北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日本关东军戒备森严的要塞、筑垒地区所进行的侦察、营救活动,高度体现了中国战士的优秀品格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令人敬佩的中国英雄们,我代表苏联人民感谢你们,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至此,东北抗日联军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领导下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部分干部合影

照片说明:1944年秋,一次军事演习后教导旅部分干部的合影。前排左起巴达林、张寿篯(李兆麟)、王一知、周保中、金日成、什林斯基。第二排张光迪、冯仲云、王明贵、王效明、崔石泉(崔庸健)、彭施鲁。第三排杨清海、徐哲、姜信泰、金光侠、金铁宇、隋长青(刘建平)。第四排安吉、朴德山(金一)、崔勇进、陶雨峰、金京石。